3年前,市民林先生想給自己換一輛新車,經(jīng)朋友介紹,他認識了一位車輛經(jīng)銷商。經(jīng)過一番試駕后,林先生相中了“BBA”里的寶馬。奮斗半生的他和大多數(shù)人一樣,好不容易攢下些鈔票,雖說全款也夠,可一下掏出幾十萬,說一點不心疼那是假的。
最終,經(jīng)過他和老板的一番商量,老板同意在貸款購車的情況下“咬咬牙”少收林先生五萬塊錢,車就能開回家。林先生一聽有這么大優(yōu)惠,幻想著全新的寶馬車仿佛就要到手了,很快便以總價四十多萬的價格簽了《購車合同》。
提車后林先生開了兩年,年審時卻被告知車架號涉嫌偽造。原來,賣家出售給林先生的是一輛已經(jīng)行駛兩千多公里的,車架號等汽車證件都修改過的假車。得知真相后的林先生怒氣沖沖找到那位賣車老板,可老板卻開始“玩賴”,無奈之下林先生訴至市人民法院。
法院審理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五十五條規(guī)定,經(jīng)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,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,增加賠償?shù)慕痤~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;增加賠償?shù)慕痤~不足五百元的,為五百元。
本案中,林先生與經(jīng)銷商于簽訂的《購車合同》,約定林先生購買的這輛車保證是原廠全新的合格品。之后經(jīng)銷商向林先生交付的車輛并非原廠全新的合格品,同時未將上述情況如實告知林先生,致使林先生認為經(jīng)銷商交付給其的系合同約定的原廠合格車輛,從而接受該車。因此,經(jīng)銷商在此案中存在欺詐行為。法院支持林先生撤銷其與經(jīng)銷商的《購車合同》,要求經(jīng)銷商退還林先生四十多萬的購車款,并增加購車款三倍的賠償。
法官感悟
現(xiàn)在,一些不法商家他們利用消費者對汽車知識的不了解,以及對品牌的盲目信任,將來路不明的舊車冒充新車出售。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,嚴重影響市場的發(fā)展。市民在購車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仔細查驗車輛的各項信息,當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時,要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