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我曾在網(wǎng)上查閱到鹽城縣歷史上的地圖,收藏在我手機的圖片中,并在微信中轉(zhuǎn)發(fā)到朋友圈。
幾張圖片中,均注明沙溝鎮(zhèn)在鹽城縣的管豁范圍里均。
有一張姓網(wǎng)友,在看了我的這條微信后面留言,請問我沙溝姜家二巷張家巷的張家家祠的情況。
常時,我曾對這位網(wǎng)友的留言,一一作了回復(fù)。遺憾的是,在回復(fù)時,還有不到之處,今匯總補充一下。
姜家二巷的標(biāo)志性古建筑,是周家高門臺子,周家高門臺子大門朝北,進去直通姜家一巷,也有一個朝南的門。
我的記憶,張家家祠原址應(yīng)該在姜家巷大磨盤南側(cè)的一個高門臺子里。
在解放后,由族人張佑生居住。此屋有門堂子,有天井,正屋在天井北,座北朝南。
張佑生無子女,1956年社會主義高潮中,他被分下鄉(xiāng),在周奮鄉(xiāng)東羅商店為營業(yè)員。
此屋后來倒塌,由房管所改建成一間住房,出租給煤炭廠的趙會計。
大磨盤向北,有一高大古建筑,沒有門,門開在鹽棧巷(現(xiàn)姜家三巷)向東再向南的朝東的大門。
大慨是在1945年,我當(dāng)年只有5虛歲,已經(jīng)記事。當(dāng)年,我看到新四軍隊伍住宿在這座建筑里,在開飯前,戰(zhàn)士們圍坐在大門外,用筷子敲著空洋瓷碗,一邊打節(jié)奏,一邊唱著革命歌曲。
歌詞是:“少啦少啦多啦多,不斗漢奸斗哪個,要問漢奸是哪個,漢奸就是陳筱樓……”
大磨盤向南,張佑生高門臺子再向南,直到姜家三巷巷頭,是碎磚圍成低矮的圍墻,圍墻里長菜,圍墻出口朝南,無門,緊靠張佑生高門臺子南圍墻南,有一家人家,自行搭建的幾間朝南的草屋。
姜家三巷巷頭碎磚矮圍墻東邊,就是劉駝子家住房,門朝南。
劉駝子家向北,只有靠近鹽棧巷一個大門外(新四軍宿營地),其余的門,都是以后開的。
后來,劉駝子住房閉了南門,開了東門,按排張開幫弟弟居住。再向北,又開了一東門,按排張鴻喜居住。再北邊,原來就有個大門,曾是新四軍的宿營地,后來按排張開幫居住。在大磨盤北,又開了一個西門,按排開雜貨店的后在糕點廠當(dāng)保管員的吳啟東家居住。
至于張家家祠原址,應(yīng)該包括后來趙會計、吳啟東、張開幫、張鴻喜、張開幫弟所居住的房子,都在范圍之內(nèi)。
當(dāng)年,姜家三巷至鹽棧巷這一片荒地,是日本鬼子扔炸彈炸掉的廢墟,被居民開墾為菜地。后來被醬廠占用閉巷,有幾戶朝西的簡易民居,同朝東的張家家祠原址,形成一條南北通向的巷道,這個巷道,大慨就是姜家家祠巷吧?
原姜家三巷巷頭,所謂的張家家祠巷(沒有民政部門的官方署名)包括原鹽棧巷,均被統(tǒng)稱改為姜家三巷。
在沙溝古鎮(zhèn)旅游圖中,標(biāo)一百年雄株古銀杏樹,就在姜家家祠原址中,即張鴻喜的住家里。
16839280200211_313.jpg (67.8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0)
下載附件
2023-5-13 05:47 上傳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