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識師石齋主 建民兄從新疆寄來些物品,委托我轉(zhuǎn)交師石齋主,于是便聯(lián)系了他。 按約尋到南山寺,從“不二法門”推門進去,迎著一片誦經(jīng)聲,左踅見長廊處洞開一門,旁有木牌,原木陰刻填綠:“泰州市弘豐書畫研習會”。就是這兒了。 電話里他已告訴我,什么進門、二樓......我并不得要領(lǐng),之所以認定了“就是這兒”,是這一段時間,隔天就在朋友圈看到他推介正在南山寺舉辦的《紀念朱仲宣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青年工筆畫家九人展》?玳T檻進去,別有洞天的一個獨立院落,綠植潦草,唯庭中一株碗口粗石榴頗為奪目:枝葉料峭,幾十顆已呈鐵銹色的石榴果穿插吊墜,解讀著“高枝重欲折,霜老裂丹膚”的詩意。左手一幢清水磚砌二層樓,拾級而上,從花格扇門窗簾的縫隙可以瞥見室內(nèi)滿掛的畫框和立軸......不由暗嘆:真是個大隱之處啊。 聞他大名,有二十多年,那時他在公安局任處長;后來聽說脫離了公安,轉(zhuǎn)行文旅性質(zhì)的工作。就覺得其人有異于常人處:警員在一眾草民眼里已足夠威風,況乎處長?最近的一次被提起是去年十一月建民回泰,說待會兒有友人要來送其父親的畫作。對這類風雅的事我一貫好奇,即了解始末,原來訪客就是師石齋主、。擔心有礙他們談心,我謝絕了建民的挽留匆匆告辭。由此也暫失與他結(jié)識的機會。建民回疆后牽線才與他建立了微信關(guān)系。 由于他在任鳳城河風景區(qū)管委會副主任時,出鏡機會多,市民如我從媒體得識尊顏,所以甫一進門,便能認出、招呼。 他邀我在一張碩大的茶桌前坐下,隨后便朗聲道:“小時候,我有兩個偶像;一個是劉文學,一個就是袁建民......”。用我們共同的朋友作為開場白,不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,也讓我覺得他可以親近。 大概以為我一定也有這種共性疑問,他便談起與南山寺的淵源。原來他竟是這座有千余年歷史、尚存有一座國寶級大殿古寺復建的重要參與者和組織者......現(xiàn)如今殿宇嵯峨、煌煌大觀,滲透著他一片心血。 “當初離開人人羨慕的公安系統(tǒng),是因為我熱愛地方文化,熱衷保護傳統(tǒng)文化、文物......”一定是浸淫太深的緣故,他的話頭已不需要我的鼓勵,汩汩而出;一定是忘記了與我是初次見面,談到被拆毀、被破壞的古建、文物,他頓時激動得不能自已......我慶幸我們這座城有了這樣一位愛之深的子民和保護者;而能做公安局處長的人幾乎可以說:俯拾皆是。我這樣說絕無對他曾經(jīng)任職的輕慢。 放眼這層樓的四壁,都是弘一體書法和豐子愷畫風的畫。我實在想不出弘一法師嫡孫女李莉娟女士在泰州聯(lián)辦“弘豐藝術(shù)館”和書畫研習所的個中緣由,討教齋主。 作為組建上述管、所的推波助瀾者,他便如何由南山寺的律宗特性,牽出近現(xiàn)代律宗大師弘一高僧,再牽出弘一在俗時的高足豐子愷、直至泰州籍一眾高德大僧甚至濟公的扮演大家游本昌......一路娓娓道來,一時云遮霧罩。但我明白一點:齋主腦洞大開由宗教而至藝術(shù)、由高僧而至名人,皆九九歸一于:使他生于斯、長于斯的城市更加的淵源有自且文脈得以傳承。為此,他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。 他把恢復、傳承、繁榮本土文化作為自己的名山事業(yè),喜其喜、憂其憂,不憚辛勞。 正在舉辦的《紀念朱仲宣先生逝世七十周年青年工筆畫家九人展》,是他的杰作之一;朱仲宣是晚清民國之際,泰州品藝皆高的著名畫家,遺憾而又值得慶幸地是,倘不是齋主及他的團隊潛心發(fā)掘,朱先生真要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了。而籌建江蘇“書壇四老”泰州籍書法家孫龍父紀念館,是他的另一項計劃,目前正在與孫先生的后人聯(lián)手,“利用孫先生誕辰105周年的契機,辦成這件事”;“其他三老都有紀念館,唯龍父先生沒有。家鄉(xiāng)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”。連105這樣平常的數(shù)字,都被他拿來當“契機”,足可見他的急迫感和自覺的文化擔當。 他抿一口茶,盯著茶盞,臉上固著非笑非落寞的神態(tài):“干這些事,有時真像是乞丐! 我一時無言以對......茶盞很講究,盞底是一尾凸出的錦鯉......我對他說:“天津有大馮,泰州有師石”。大馮是著名作家、傳統(tǒng)文化保護學者馮驥才。 齋主長著一副很容易被漫畫家抓住特點的面相。既有野性的儒雅,又兼?zhèn)淙譂赖姆鹣。所謂相由心生,起碼從他這兒看,并不虛妄。 臨別前,他一定要送我一份禮物。 “我每年都給父親準備一份禮物。年紀大了,讓他們高興高興”。說著,雙手遞過來:“剛做好,今天才送過來,你是第一個收到的。我父親的畫”。 被我捧在手上地是一份制作精美而喜慶的賀年冊頁,封面是星云大師的題簽“處世無畏,和平共存”,里面一幅李雪柏先生的“印象水彩”畫——垛上漁家;左頁有作家姚舍塵的專題美文;加上他這份孝心,堪稱“四絕”。 這是一份用心、用情制作的禮物,我?guī)缀蹩梢酝ǜ凶鳛樗囆g(shù)家父親雪柏先生的感受:今人何須效阿瞞,生子未必孫仲謀。 他堅持要送我到門外。扭頭又看到庭中那株石榴樹,驀然想起白居易那句:榴花不見見君詩。是不是可以借用為“榴花不見見君志”呢?
2022.1.17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