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他的父親執(zhí)意要從朝廷退休時,楊慎曾問:你為什么要走? 楊廷和笑了笑,告訴他這個年少氣盛的兒子:到時候你自然會明白的。 可楊慎并沒有仔細琢磨父親的這句話,年輕氣盛的他只知道,張璁告了黑狀,皇帝趕走了他爹,這個仇不能不報! 于是楊慎強行從他父親的手中接過了旗幟,成為了張璁的新對手. 可是還沒等到他發(fā)起進攻,另一幫人卻先動手了. 嘉靖三年(1524)二月,內(nèi)閣的最后反擊開始. 楊廷和的離去觸碰了最后的警報線,在內(nèi)閣大臣的授意下,禮部尚書汪俊上書了,但他并非一個人戰(zhàn)斗,這位兄臺深知人多力量大,發(fā)動了七十三個大臣和他一起上書,奏折中旁征博引,大發(fā)感慨,這還不算,他的落款也是相當囂張: 聲稱"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,皆如臣等議。" 這意思就是,我現(xiàn)在上書還算是文明的,如果你再不聽,還有八十多封奏折,二百五十多人等著你,不用奏折埋了你,口水也能淹死你! 要換了一年前,估計嘉靖就乖乖認錯投降了,可是經(jīng)過和楊廷和先生艱苦卓絕的斗爭,這位少年皇帝不再畏懼任何人,因為他已然明白,這個世界只屬于有實力的人. 但畢竟對手是一大堆讀書人,論學(xué)歷論口才皇帝根本就不是這些應(yīng)試教育奇才的對手,于是他下達了一個命令--召桂萼、張璁進京。 既然你們要鬧,那就索性搞大一點,開個辯論會,看看誰罵得過誰! 內(nèi)閣聽到了風(fēng)聲,當時就慌亂了,他們十分清楚,如果張璁等人進京辯論,自己一定會失敗!原因很簡單,因為道理并不在他們一邊。 逼著皇帝不認自己的爹,這種缺德事情哪有什么道理好講。 不過老油條就是老油條,汪俊等人見勢不妙,馬上找到了嘉靖皇帝: "臣等考慮過了,皇上圣明,興獻帝后名號前應(yīng)該加上皇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