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年苦B
晚年的唐寅生計日益艱難,不得不靠賣書賣畫來維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。但由于天災(zāi)人禍,民不聊生,他那賴以足歲的“筆硯生涯”幾乎難以為繼,常常陷入斷炊絕糧、“三日無煙”的窘境。
在一些學(xué)佛者的點化下,唐伯虎開始信佛,研究佛經(jīng),自號六如居士。“六如”取自《金剛經(jīng)》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(yīng)作如是觀!弊灾我环接≌隆疤佣U仙吏”。
武宗正德十三年,他在寫給友人孫思和的詩序中寫道:“風(fēng)雨浹旬,廚煙不繼,滌硯吮筆,蕭條若僧。”詩曰:“青衫白發(fā)老癡頑,筆硯生涯苦食艱。湖上水田人不要,誰來買我畫中山?”“書畫詩文總不工,偶然生計寓其中。肯嫌斗粟囊錢少?也濟先生一日窮!泵鎸ω毨Ш宛囸I的威脅,唐伯虎并未悲觀、氣餒。即使到了貧病交加的暮年,他也依然不改其曠達樂觀的人生態(tài)度。在膾炙人口的《言志》詩中,寫出了他大半生的志向和信念:“不煉金丹不坐禪,不為商賈不耕田。閑來就寫青山賣,不使人間造孽錢!
明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日,一代詩畫奇才唐伯虎,在“酒盞花枝”和凄風(fēng)苦雨中走完了半個世紀(jì)的人生歷程。
伯虎死后葬在桃花塢北,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(zhèn)王家村。他逝世后由其親友王寵、祝允明、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后事,祝允明寫了千余字的墓志銘,由王寵手書,刻在石碑上。后世有關(guān)唐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這墓志銘中得到的。 唐寅仕途坎坷,晚境凄涼,以致身后詩文幾近散軼。
常熟書商毛晉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為人,他在編錄《明詩紀(jì)事》及《海虞古今文苑》時,又特地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軼事,豐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詩文內(nèi)容,為后代積累了生動的文化資料。
毛晉,后來還獨立承擔(dān)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。據(jù)《蘇州府志》,崇禎甲申三月十六,毛晉與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蘇橫塘王家村,因見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荊棘荒蕪,牛羊放逐墓園,頓生哀憫之心。他詢問附近田夫,方知唐寅亡后,后嗣中唯剩一侄孫孀婦,經(jīng)濟拮據(jù),困頓城內(nèi),以致唐寅四時之祭匱乏。毛晉凄然感嘆:“是朋友之罪也,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,何必時與并乎?”于是,毛晉慷慨解囊,重修墓封,再立碑石,并且擇地墓旁造三間祠堂。蘇州地方官雷起劍親作“重修唐解元墓”碑文,“更勒石以遺千古之有心者!
|